下自己,这份功劳即使被分去一部分,剩下的等成书的时候也够他升上一两品了。
而且他还有一个打算,章严维现在还没有重回内阁,他何不先去著书,等章严维重新掌权,他再进入朝堂,他之后的路肯定会好走上不少。
纪良和审视的看了宁砚两眼,放在案上的手点了两下。
“你想好了?”
其余新进翰林院的人也都看向了宁砚,似乎是在疑惑为什么宁砚会接下这份差使。
宁砚对周围的视线恍若未见,躬身作揖,认真道:“下官想好了。”
“好,等辞书开始修订的日子定下,我便会差人告知于你。”
第一天上任,除了接下了一份差使外,宁砚就干了一件事,就是校对了一本书,然后就是大片的空闲的时间,直到申正才被允许回家。
他都可以想象一直想做点大事的宁伯生是如何一日日的在翰林院中闲坐着,直到郁结于心后,辞官离京的情景。
**
回到家,换上一身常服,宁家便聚在一起吃饭。
什么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在宁砚到这里后已经消失在了宁家的饭桌之上。
宁砚在外不是一个话多的人,像今天在翰林院校书,他几乎一句话不说。
但在家里,他总想和两个女人分享一些事情。
而陆秋歌永远是他最忠实的听众。
吃完饭,趁着陆秋歌去厨房收拾的时候,白淑兰将宁砚叫到了她的房间里。
不等宁砚问有什么事情,白淑兰便先说到:“我今天带秋歌去看大夫了。”
宁砚一听,急忙问道:“看大夫?娘,是不是秋歌生病了?”
“没有,你别乱想。”
白淑兰说着压低了声音对宁砚道:“大夫说了,秋歌的身子很好,不是难生养的人。”
“娘,你怎么还怀疑秋歌难生养呢。”
宁砚不赞同的说到。
“宁家现在就你一个男丁,你们成亲三年多了一点动静都没有,我怎么可能不着急。
宁家一天没后,我就安不下心,你爹和你爷爷在天之灵也会不安心的。
不过你放心,秋歌懂事,她没怪我。”
“那也不能……”
白淑兰打断了他。
“你找日子也去看一下大夫。”
宁砚顿时静默。
他娘怀疑完秋歌又来怀疑他了。
不过也难怪,成亲三年还没有孩子的人少之又少,他娘心急也属正常。
但这是又不是两个人身体的问题,是他觉得他当时那个年龄要孩子太早了,所以在他的刻意之下,这三年才无所出。
这次经白淑兰这么一提,宁砚也觉得,现在的确应该要个孩子了,他和秋歌的孩子……
作者有话说:
关于著书升官不是我捏造的,历史有迹可循。
明朝名臣陈敬宗任庶吉士时,参与的修订,书成后授官刑部主事。
男主第一步就是走这么一条路,我觉得这是最稳妥的。
第31章 崭露头角
一个月后,翰林院接到了编修辞书的旨意, 由翰林学士纪良和主持, 翰林院各官署从旁协助,务必在三年内完成辞书的编撰。
而与这道圣旨一同到的还有另外一道经由内阁发出的圣旨。
晋升正七品翰林编修周维为从六品翰林修撰。
周维就是这次科举的探花, 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久官升一级, 也算得上是一件稀奇事了。
但翰林院里的气氛却悄然的微妙了起来。
为什么?
因为状元未动, 探花先行了。
一些人看着孙思邦这个状元和周维这个探花的眼神都微妙了起来。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气氛表面看起来比较和谐,但暗地里是如何的刀光剑影就无人知道了。
而宁砚, 有了编撰辞书的任务后,光明正大的避开了这场无形中的争斗,踏踏实实的去准备著书了。
为了辞书的编撰, 纪良和专门腾出了一间屋子供参与的官员之用。
屋子紧临着翰林院的藏书阁, 方便编撰辞书时翻越典籍。
在编撰工作开始之前,纪良和将所有参与的官员召集到了一起, 共同商议一些编撰事宜。
翰林院共计有二十六人参与辞书的编撰。
屋内, 纪良和坐在主座上, 右手旁的桌子上放着茶盏还有几本书,最上面一本是,最下面的则是,中间的是一些其他的辞书。
编撰新的辞书, 借鉴是避免不了的。
其余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