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作对,做了大皇子的财库,登基后清算旧账,刚好抄了封家,拿封家的家财填补国库。
封家杀了一半人时,元帝获知了金矿之事,所以临时改主意,留了封平这一个活口。
封平这么多年宁愿在京城乞讨都不动,是怕交出这秘密后,他自己还是得死吧?
如今怎么改主意了?是因为娶了秦绍祖的女儿,觉得性命有保障了?所以成亲之后,为了妻子和未来孩子考虑,想拿这金矿为封家搏个机会?
“让人跟着封平,若是他到英州后有其他行动,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回报回来。”楚昭业的食指,无意识地敲着桌子,思索半晌,下令道,“记着,回京路上,不要让他有机会与李敬会合。”
李贵连忙一一记下了,想起暗卫们传回的消息,又说道,“爷,暗卫们说,那座庄子附近,最近有生人出现,是否要换地方?”
“是什么人,能知道吗?”
“看不出来,已经转悠几天了,不过跟暗卫没照面过。”
楚昭业知道,颜宁一直在找宫变那夜出现过的黑衣人,这批人是他的王牌之一,宫变之后,他就让那批人隐藏了。
如今,那庄子附近出现的生人,是巧合,还是颜宁真找到了?
那座庄园,是他用了一个外地来京的客商名义买下的,若查宅院的话,肯定找不到他。而那客商,也是真有其人,照理说,应该没什么破绽才对。
颜家军都跟着颜明德父子去玉阳关了,颜府现在留下的,只是些护卫。
只是,楚谟是与江湖人混迹过的,他手底下,应该有些江湖好手。
“让他们按兵不动,不用撤离。”楚昭业考虑片刻后,直接决定道。
这种时候,一动不如一静,只要没有打过照面,颜宁和楚谟可以怀疑很多宅院有问题,却不能无故就搜查。只要不要自乱阵脚,就没什么事。
李贵记下后,下去安排了。
楚昭业沉思片刻,想起上次刘琴去安国公府,与李锦娘所说的话。
他一直注意着楚昭恒,当然知道,楚昭恒的寝宫和书房的布置,现在,李锦娘已经嫁入东宫了,应该,也看到东宫的布置了。
“或许,该给颜宁找点事情做做?”他喃喃自语了一句,抬脚,往后院走去。
☆、309章 陡传匪患
楚昭业还未到后院找刘琴,宫中来了人,元帝急招他进宫议事。
那小太监传令之后,就等在三皇子府,显然元帝叫得很急。楚昭业不敢怠慢,换过衣裳,就跟着小太监入宫了。
他走进勤政阁时,里面一片寂静,一股压迫感扑面而来。
太子楚昭恒、右相叶辅国、副相周玄成,还有户部尚书,新上任的兵部尚书等人都在。
元帝显然刚刚发了一通火,此时看着,脸色有些灰败,不过,气势还是惊人。
楚昭业也不问何事,先看了一下元帝的脸色,才磕头请安道,“儿臣见过父皇!父皇要息怒啊。”
元帝正坐在龙座上,微微喘息,看到楚昭业进来,他已经无力说话了,他对太子楚昭恒点了点指头,示意了一下。
楚昭恒将颍州州牧彭泽所写的奏折,递给楚昭业。
原来,去年天灾之后,因为赈灾粮银略有拖延,民间曾有哗变。虽然韩望之到了英州后,立即着手安抚,又对冥顽不灵者缉拿镇压。可是,还是有一部分匪徒逃入英州和颍州交界处的山中。
元帝没想到,自己治下的太平盛世,就因为一次天灾,居然就滋生盗匪。
这事韩望之以前的奏折中曾提到,也曾派兵剿匪。无奈英州和颍州交界处那一片山脉绵延,剿杀不易。
最可恨的是,这帮盗匪利用三不管地带,英州派兵就逃到颍州,颍州派兵就逃到英州,如今,竟然声势还壮大了,号称聚集了几千匪徒。
而这次会发来六百里急报,是因为颍州治下一个县令与当地富商勾结,富商赈灾时给出的是下等米,如今收粮要求百姓们交回上等米。
大灾刚过,百姓们手中还没多少余粮,当初发粮没领到多少,如今倒是要将辛苦耕种的稻米白白填给人家?谁能愿意?
有百姓不服,汇集到衙门口,要和那县令讲理,被县令不由分说都给关进去了,还要家人拿三百斤上等粳米赎人。
刚好有人与匪徒里的人有联系,这消息传过去,那匪徒们公然打着“替天行道”的名号,攻打县城,将县令和那富商都杀了。
匪徒在深山落草为寇,也就罢了,这攻打县城杀了县令,就是谋反啊。
彭泽做为颍州州牧,自然立即派了本州驻军前去缴匪,可那领军的将军带着三千兵马过去,居然还让匪徒给击溃了。
彭泽在奏折里,列了匪患滋生的缘由和现状,其中就特别提出,由于赈灾之粮由商人所出,各地商人响应冷热不均,颍州地处贫穷,英州等处粮商的粮食,只会供给本州州府,所以不能惠泽全部灾民,造成山中灾民不散聚集成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