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皇上,微臣认为,赈灾一事刻不容缓,百姓们正在等在朝廷的救援。微臣 建议可先派官员到地方去了解当地的情况,与当地知府和地方上的官员们商议如何 处理救灾一事。”毕竟每过一曰,就有百姓死在饥荒中,这事需要朝廷派人出面去 干预以及指导,李问建议道。
昭宗帝点点头,但是赈灾的粮食和银两何来?
李问明白皇帝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他抬头看了一眼皇帝,见皇帝正看着儿他 ,他低下头继续说道,“至于赈灾的银两,微臣认为可以通过募捐筹集。微臣愿意 把皇上赏赐的百两白银全数捐给襄州的百姓,希望能微臣能用这微薄之力帮助苦难 的百姓。皇上,微臣相信朝中一定有许多官员们的心中是心系襄州等地的百姓,同 微臣一样,愿意为襄州等地的百姓们贡献出一份爱心。
据微臣所了解,今年南方等地的粮食丰收,粮食应该是有的。届时,朝廷可以 用这些筹集的银两,按照市面上粮食的价格去购买粮食,用于蒲州和襄州等地的救 灾。”
这些人不是整日都想着从百姓们的身上搜刮民脂民音吗?他现在就想看看等有 一日需要他们拿出银两来赈灾了,他们是不是愿意贡献这么一份爱心!
昭宗帝点了点头,显然是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第六十章 你带我,我带银两
“父皇,为表儿臣对襄州蒲州等地的百姓们的一份心意,儿臣愿意捐出一千两 用于购置粮食等物,帮助襄州等地的百姓们。”太子站出来做个表率,表示支持李 问的建议。
好你个李问啊!竟然是想着让他们出赈灾的银两!大皇子一听李问的话,心里 对李问恨的牙痒痒的,偏生还不能反对李问的话。而听到太子的话,杨绍勇也不甘 落于人后,站出来说道,“父皇,儿臣愿意出两千两。”
说完杨绍勇得意的看了杨绍慕一眼。
这是和他攀比上了?太子只是在心里挑挑眉,面上的神色不变,他倒是不介意 对方出二十万两,最好是把这一次赈灾用的银两都出了。
三皇子和四皇子等人都纷纷的表态,说愿意捐献银两用于赈灾,倒是两个人都 聪明的没有要同太子大皇子比的意思。
李问是觉得这位大皇子脑子简直是有坑,才会这么坑自己,才会故意想在皇上 的面前要压太子殿下一筹?这不明摆着他这个大皇子觊觎太子的位置,意欲取而代 之吗?他在心里摇摇头,不知道这个大皇子是真傻还是假傻,他是不愿意看到这样 的人当皇帝的,连自己都坑的人,一定会把自己的臣子都一起坑死。
这个建议是他提出来的,如果大家都纷纷的抢着捐钱,那就最好不过了,多多 益善!请你们一定要多捐一点!
“好,你们心系襄州的百姓,朕心甚慰。”昭宗帝的面色和缓了一些,点了点 头。
众人在御书房中留了一会,才从里面出来。
李问是走在最后一个,跟在别人的后面出去。
走在前面的杨绍慕应付完他的几个兄弟,正站在那里等着李六元。李问抬头, 看到站在那里的太子和赵向毅,过去对太子行了一个礼,杨绍慕摆摆手,让他平身 ,“你与孤一同走走吧。”
“是。”既然太子殿下都邀请了,他也不能说不。
路上他们说起了襄州旱灾一事,太子说到募捐一事来。
这个主意是李问提出来的,Cao作上要说难也不难,但是要说不难,也没那么容 易处理,毕竟这个钱是从别人的口袋里掏出来的。
其实要放后世,募捐是一件很常见的事,而且后世有各种慈善机构,一年三百 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六天都是在开展各种公益事业而筹集善款。当然他们所处的 这个时代不能与后世想比,一旦监管不严,所建立的慈善机构都就会成了某些人手 中的私人钱庄,公款私用,这种事就是放在后世都发生不少。曾经最大的某某慈善 机构出现内部的高层贪污一案,那家慈善机构还因此而解体了,相关人员都被判了 刑。
要说朝廷真的拿不出银两赈灾,肯定也不至于,挤挤肯定也是有的。只是朝廷 需要用钱的地方多,每年各地不是旱灾就是洪灾,各种自然灾害多,还有这里修个 河堤、哪里修个河堤,地方上没钱都伸着手问中央要,中央的财政收入远远不够支 出,就造成了财政上的收支不平衡。
这其中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中央下拨地方的款项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比 如说修建河堤的事,如果那些钱真的都用于修建河堤了,哪里还会一场大雨一来就 造成河堤崩溃,从而造成水灾;一旦发生水灾,地方上的官员又是上了折子问中央 要钱,但是这些赈灾的银两最后又不知道到何人的口袋中去了,而最终受害的还是 百姓。
其次是整个大成,许多地方都处于贫穷以及落后的状态,而为什么会如此呢? 究其原因,一是这个社会性的问题,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落后,耕种模式和耕种工 具的落后,二是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一日不除,百姓们就难以过上好日子,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