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敢懈怠,依旧苦学,却也坚持去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而林双玉,搬至永安后,便不再读书了。
心结虽解,却也心性大变,再无往日的灵动活泼。
她同几个婶婶在一起,学习女红女训,学习如果料理持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生活终于在另外一个地方,走上了正轨。
但这样的平稳,也仅持续了三年。
天和三年,朝中命案不断,接连四位大臣因涉嫌谋逆被满门抄斩。
一直到年末,谢氏最后一位公主因谋逆被斩,谢姓皇室,除却谢欢,皆都死尽。
林家兄弟忽将贺同章母亲的旧事,实情托给了他。
老丞相临故前,心下唯一还惦记的便是他。
他凭着记忆同林家兄弟嘱咐,贺同章的母亲或许还在人世,虽不明晓身在何处,却依稀可以得知出应在西平以东。
若日后他心念于此,便将此事说给他,让他东行寻母。
老丞相对贺同章了如指掌,知晓他对于自己‘无父无母’一事一直耿耿于怀。
血缘是做不得假的,纵是再亲近,却也隔着‘亲生’二字。
他若真久不能释怀,这件事兴许会给他一些希冀。
然而。
让贺同章困惑的是,他既未曾过问,也不曾有何执念,林家二哥忽然说出这些,让他一时捉摸不透。
尽管如此,消息也的确是个好消息。
他的心底也确是喜出望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见一见自己的母亲,是何模样。
他学书知礼,知晓百善孝为先,母亲还活于世,理应寻回奉至高堂。
同林家二哥秉烛长谈了一夜,当机立断便决定要离府寻母。
林二哥应他:“你若真心想寻,我也尽力帮你,需要什么,写信即可。”
“等你寻到母亲,将她带回这里。”
“林府永远都是你的家。”
林二哥说的郑重,贺同章也于心记下,感激不尽。
然而却未曾想。
这一离府,便是十四年。
而林府,更是再也没有回去过。
☆、廊平巨变
贺同章这一生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便是将林双玉带离永安,出了林府。
这件事,使他人生往后的十几年里都心怀春暖,甘之如始。
然而。
他这一生做的最错误的一件事,也是因为一时情动许她欢喜,把她带出林府,却又让她饱经风霜,受尽苦楚。
不曾幸过。
同林二哥经过仔细的商榷后,定下了等府中得了更确切的消息,再于明年初秋启程离府。
时间过得飞快,不过三五月林二哥便打探出消息,说是贺同章的母亲十几年前往东去之后,再也未曾现过身。
这样的情况的无非有二。
一是已死。
二是留在了那里。
至于具体是哪一个,便不得而知了。
西平以东,在北绍的地界上的大小城池共有十三座。
如果一个一个的走下来,还不知要到猴年马月。
林承故前曾留下他母亲的名氏和母家之地。
贺秀婉,昌东人士。
单靠着这两条线索,寻起来也是艰难万分。
好在,林二哥打探出,贺同章的母亲在东处十三座城其中的川临与良河都曾小居过一段时间。
如此,贺同章的寻程不至于起身无路。
天和四年,贺同章整十四岁。
林二哥给他拿了足够的盘缠,从府中挑了两匹上好的马,又差了两名老奴贴身跟随照顾。
事事周到,一应俱全。
他计划着先行至川临,之后再到良河,等知晓明确的线索后,再确定下一步的行程。
贺同章预感这一去,定是归期遥遥。
可他心中仍有一事,始终放置不下,想要个确切的答案。
四年悄然而逝,当初那个懵懂的少年,如今已颇有儒风,和风细雨。
而林双玉也隐约可见少女的羞态,宛若一株海棠,青涩脱俗,将放未放。
永安的秋季,起风必是狂风,下雨也必是暴雨。
雷厉风行,酣畅淋漓。
离府的前一日。
风吹的正凶猛,思索再三,贺同章走去了林双玉的院子。
他去时,林双玉正在绣一朵绿菊,见他进屋,忙放下手中的针线,起身怯怯喊了句:“小叔。”
贺同章同她坐下,寒暄几句日常。
心下踌躇了许久,他才试探性地询声:“玉儿,我们的婚事还作得数吗?”
林双玉扯了扯嘴角,无奈苦笑:“我是罪臣之女,永远见不得光。”
“小叔饱读诗书,日后走动一些关系,必定封官为臣。”